●压力并不全是坏事
妈妈们经常说“我想让孩子没有压力,二十四小时都快快乐乐”,或者说“我想让孩子一辈子都幸福快乐”。这些愿望有可能实现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父母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消除孩子全部的压力。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承受压力,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压力就如影随形,如果不承受压力,孩子便不可能成长。
胎儿在母体里的十个月被认为是最安静和舒适的。这一时期,即使静静地呆着,各种营养成分都会源源不断地进入体内。但是,当母亲开始分娩时,肚子里的胎儿只有以头冲下的状态被推挤出产道,才能够来到这个世间。本来在母体中舒适地游移,突然被推到狭窄的甬道,并且必须凭借自己的力气推挤才能得以来到世上,对胎儿来说,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啊,这就是孩子最先直面的压力。从这一刻开始,孩子便亲身感受到,面对人生中必经的压力,自己必须站出来,并消灭它们。在出生后,孩子的压力也是纷至沓来。有人在自己的屁股上打了一下,会让孩子心情变糟;为了将嘴中的分泌物或呕吐物清理干净,大人们强制性地撑开孩子的嘴巴,然后用器具在嘴里搅动,直到清理干净;大人们还会把孩子的身体包得严严实实;过不了几天还要注射预防疾病的针剂。这所有的一切都给孩子造成了压力。
而大人不能因为孩子讨厌吃固体食物便永远给他吃流质食物,不能因为孩子认生,就只让孩子和妈妈一起生活。也不能因为孩子害怕走路而永远不让孩子学步。更没有因为孩子讨厌和妈妈分开,就不送孩子去幼儿园和学校的道理。
现实中不存在没有压力的幸福人生。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有微笑。生病的时候就应该疼痛,悲伤的时候就应该哭泣。当孩子在每一阶段经历的课题、难关、痛苦都过于吃力和挣扎时,父母应该为孩子减轻部分压力,但必须让孩子承受他们应该承受的痛苦。
比如,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断然的指责让孩子哭着冲进自己房间,然后紧锁上了房门。这种情况下,妈妈不可以立刻跟在孩子后面,对孩子说“妈妈向你承认错误”。这时候的孩子虽然会很伤心,但是父母有必要让他们自己待一会儿。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在伤心的同时,思考“妈妈为什么要那么说我,我为什么要那么做”。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学到什么。孩子经受痛苦不一定是件坏事,并且,让孩子一直心情愉悦舒适也不一定是件好事。
还有一些父母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在压力面前屹立不倒的人,所以这些父母甚至会给孩子制造压力。在压力面前,他们不会为孩子代劳,而会训练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他们会下意识地为难孩子,有时一次,有时两次或三次,或轻或重。在这些父母看来,只有这样做,孩子才能成为能够忍受压力、坚强的人。但是事与愿违,父母的这些做法反倒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让孩子难以承受。
在接受治疗的孩子中,有一个在特殊高等学校读二年级的男生。这个孩子从没有出现过青春期孩子应该经历的诸如与同龄人的矛盾、对学业的担忧、与父母的冲突此类情况。父母一直都认为他是一个抗压能力很强的孩子。直到有一天,这个孩子脱掉内裤站在了学校女生宿舍楼梯下。一直很优秀的孩子突然做出这样的举动,让学校和父母都惊恐万状。这个孩子其实并不是个抗压能力很强的孩子,他只是感觉比较迟钝。即使已经造成了压力,他都对此一无所知。
我问这个孩子:“你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做出这样的举动呢?”但是他却没有听懂我的意思。他理解不了与感情或者心理有关的话。当我问他在学校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时,他对我说没有困难。这个孩子自己都不明白他当时为什么要做出那种行为,做出那种行为时又是出于怎样一种心理。他的父母都认为既然孩子学习好,学校生活也进行得很好,就不会产生什么严重的问题。然而,诊疗的结果却非常严峻。这个孩子对于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眼下最重要的是什么都没有任何概念。他的脸上也没有任何表情。这个孩子需要接受长时间的服药与商谈治疗。
小时候的压力如果没能得到妥善释放,那么即使是很小的压力,积少成多都会在以后引起很严重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压力,也不能粉碎压力。只要人类没有生活在无菌室中,只要人类与外界接触、呼吸着空气、进行着相互作用,就必然会承受任何形式的压力。因此,当孩子受到压力时,父母应该帮助他们减少过分的压力,还应该让他们妥善处理人生发展阶段必须经受的压力。能够妥善管理压力,意味着这个孩子内在的能力得到了强化。压力虽然让人难过和痛苦,但确实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不管怎样,孩子是因为压力而成长的。
●对于压力的误解
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有人都有优缺点。压力也是如此。它有肯定的一面,也有否定的一面。但是至今为止,一说到压力,人们总是强调它否定的一面。它被看作是万病的根源。过度的压力确实对人体有害。它能够诱发失眠、头痛、肌肉痛、抑郁症、神经过敏和肥胖,并且让人免疫力下降,它是引发所有疾病的罪魁。近来,很多针对压力进行的研究纷纷指向了癌症。这是因为,众多研究结果显示,压力能够提升癌症的发病率。
但是,这并不是压力的全部。适当的压力能够让人处于适度的紧张状态,在遇到危险时,能够给予自己适度的保护。压力可以让人在各种情况下做出快速的判断,并且能够让人保持清醒,感觉器官也会变得灵敏,这和我们受外伤时为了防止出血,体内会增加血小板和血液凝固因子是一个道理。我们的身体为了进行自我保护,会做出各种准备。
我们的身体正在逐渐适应压力,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对适当的压力大惊小怪。但问题在于,如果长时间处于压力和紧张状态,身体就会出现问题。如果持续承受过度的压力,心跳加速将会持续,身体将会处于戒备状态,所有感觉器官也会长期维持敏感状态。长此以往,身体就会出问题。
在召开重要的会议之前,我们会有压力。这种情况下,脑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的数值会快速上升。它能让人集中精力、卓有成效地处理工作。一般散漫的人多巴胺活性度非常低。一说到多巴胺,人们总把它和压力联系在一起,并认为有关它的一切都不好,但是多巴胺却有一个名字叫做“压力性脑神经传导物质”。这一脑神经传导物质对于挑战新鲜事物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压力可以让我们挑战新鲜事物,更可以帮助我们达成目的。但是,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如果在人脑特定区域过于活跃,也会出现问题。这有可能会导致抽动症。如果孩子压力过多,那么最容易出现的便是抽动症。一般情况下,孩子们这一区域的多巴胺活性度都比较低,但如果孩子经常抽动,这就表明本来这一区域的多巴胺活性度略高,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又受到了压力,那么他的多巴胺活性度会更高,所以就会导致抽动症。
即使承受了压力,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抽动的症状。无关压力,很多孩子从一开始在多巴胺的发育上便不均衡。医生们给抽动症的孩子诊断时,最常说的话便是“请减轻孩子的压力”。但是,我不认为做出这种诊断的医生是名优秀的医生。在仔细了解孩子的生活后,如果我发现是生活中无关紧要的事情给孩子造成了压力,我会要求家长减少这一事物对孩子的 ……此处隐藏1333个字……被抓伤了。这时妈妈会一边说“受伤了吗”,一边给孩子涂药膏,如果问孩子“怎么受伤的”,大部分孩子都会说“不知道”,孩子有可能真的是在玩耍的时候不经意被抓伤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说一句“涂点药就好了”,然后让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但是有些妈妈总喜欢刨根问底:“跟妈妈说到底怎么回事,把事情全部告诉妈妈。”这时候孩子便会大喊“我说了不知道”,并因此感到了压力。当这位妈妈在询问幼儿园老师未果后,她便会大发雷霆:“孩子回家后发现被抓伤了,老师您怎么能说不知道。”这样的妈妈来到医院总会这样问我:“院长,孩子是不是在对我说谎?”因为妈妈的这些行为,即使是无关紧要的事情都会造成孩子的压力。
有一个父母们不知道的真相,那就是,幼儿所承受的压力大部分来自父母。特别是开始集体学习之前的这一年龄段的幼儿。这一时期的孩子由于还没有过多地接受来自外部的压力,所以他们反而能够很好地承受外部给予的压力。但是父母却不一样。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压力,父母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也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压力。
为了让偏食的孩子好好吃饭,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压力,在教孩子写字和说话的过程中也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压力。同样,如厕、培养生活习惯、给孩子添个弟弟或妹妹都会给孩子造成压力。
很多时候,那些给孩子施加压力的父母本身就不能很好地应对压力。他们对于自身和养育孩子没有一个坚定的价值观,周围甚嚣尘上的信息让他们感到不安,他们总是战战兢兢地担心自己所做的事情会对孩子有所伤害。这种过分想要保护孩子的心理,反倒更加给孩子带来了压力。
我认为,压力的根本原因是“价值观的混乱”。几年前,在那个一夜之间房价暴涨的时期,我一度陷入了绝望。那时候我们还寄住在父母家,正在为没有早点买房而后悔。但是那时候,我的父亲一直坚信,在地域狭小的国度进行不动产投机是一种罪恶。他始终奉劝我,千万不要在房子上耿耿于怀。但是每当看到在一夜之间便飙升到夸张的房价,我经常后悔不已。然而,我的父亲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的看法。每当看到父亲的面孔,我就会想:“坚定的信念真的可以减轻人的混乱。虽然周围天翻地覆,但却很少会对信念坚定的人造成压力啊。”这种价值观不仅与如何看待世界有关,也与看待子女教育、养育观、夫妻关系及社会变化的角度和自身的健康有关。
●孩子需要帮助
有一名公司领导,在所有人眼里都是一个奇怪的人。他每天只要一来到公司,便开始折磨手下的员工。面对这种折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会叫嚷着“哎哟,真烦,我们去喝一杯吧”,然后跑去借酒消愁;有的人索性不去公司上班;有的人在这位上级上任之后,身体便一直病着,他们会毫无理由地胃痛、头疼,经常跑去看公司附近的内科门诊;有的人会进进出出厕所很多次;有的人会在背地里抱怨“那个人真搞笑”;还有的人会毫无预兆地在某一天递上辞呈。
这种情况下,能够妥善管理压力的人会和周围可以交心的人交流。“最近你有没有感到很痛苦?是不是因为部长新上任,所以我比较敏感?”如果听者也是一位能够妥善管理压力的人,他就会这样回答:“不是你一个人,我也有点痛苦。”“是吧?这该怎么办呢?可能是因为部长初来乍到,还没有完全掌握我们的情况吧,所以我们需要给他一点时间,或者我们应该跟他诚恳地说一说?如果一直都是这种状态,我们很难好好工作……”像这样,对话便会慢慢展开。“话是这么说,但是我好像压力很大。我这是怎么了?”“你是那种讨厌听到别人说不的完美主义者啊。”“确实是这样。因为现在的我没有得到肯定,所以近来我都在为了别人可以肯定我而努力加班呢。可是不管我怎样做,都不能做好,真的很痛苦。”进行这样的对话不仅能够将自己的烦恼一吐为快,而且还能够给予对方安慰。“即便如此,哪里有像你这样工作出色的人呢?”“真的吗?是的,我做得还是挺出色的。”心态健康的人应该开展这样的对话。
上面的这段对话包含了所有管理压力的技巧。“我很痛苦。”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部长新上任所以难免有些不适应。”让自己与对方产生共鸣。“我们该怎么做呢?”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人比你更出色。”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安慰。“是的,我是有点讨厌听到否定的声音。”表明自己接受了对方。然而,即使在成年人中,能够进行这种对话的人也不多。只有情绪管理良好的人,也就是情商较高的人才能做得到。这是因为压力多半由情绪表现出来。可见,想让情绪好好发展,重要的是加强压力的应对能力。
孩子的一切压力都需要父母的帮助,这与压力是种情绪表现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孩子的情感发育还没有达到可以妥善管理压力的程度。孩子不可能跟妈妈说清楚“妈妈,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我现在很痛苦”。他们也不可能自己找到答案,“妈妈这样的性格让我很痛苦”“朋友现在出现了这种状况,但是因为我的这种性格才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所以我要改正”。我们不能说在幼儿期到青春期的这段时间,孩子可以完成情绪的发育。有些中学生和高中生的情绪发育仍然很不成熟。但是,情商发育很好的父母在遇到孩子压力的问题时,会像上面对话中谈话的朋友那样,一边问孩子“妈妈觉得你最近有点难过”,一边解读孩子的内心,帮助孩子以积极的心态承受压力。如果父母的情绪发育还不成熟,不能给予孩子任何帮助,那么孩子将会深陷压力的泥潭,最终成长为不能妥善管理压力的成年人。
在孩子小的时候,情绪发育良好的父母会成为孩子的“另一个自己”。他们会像孩子的影子一样,紧紧地跟在孩子后面,为孩子尚未成熟的发育做补充。孩子在学习使用筷子时,父母会把孩子的手握在手中,手把手地反复教孩子使用的方法。同样,在情绪方面也是如此。“换成妈妈,那时候也会非常生气的。他那样做太令人伤心了。”诸如此类,这些父母会在推测孩子内心感受之后,直接将孩子的感情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感到:“啊,原来我心里是这样想的啊。看来我确实应该生气,确实应该发火。”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情感能够得到发展。孩子读到小学高年级、初中或者高中时,父母则要彻底成为孩子的协助者。协助者不是在第一时间站出来的人,而是在对方主动寻求帮助后,再为对方提供帮助的人。这与公司新进职员在向前辈询问“这个该如何处理”后,前辈才会指导他是一个道理。父母应该以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帮助他,在预防孩子犯下致命错误的前提下,给孩子提供简短而有力的信息。父母需要认识到,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应该逐渐淡出孩子的周围,只在孩子需要父母的时候出现。
在孩子小时候,亲子关系应该是亲密无间的。这意味着如影随形、紧紧相拥、相互依偎、随时随地的肢体接触,亲密到孩子每天把“我最喜欢妈妈了。我长大了也要和妈妈住在一起”这句话挂在嘴边。孩子应该感到没有什么是不能跟父母说的,他们应该对父母无话不谈。
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应该稍微有所疏远。这意味着保持中立和客观的距离。在这个顺序上,韩国的父母好像有些前后颠倒。韩国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由于不清楚父母的作用而与孩子有些疏远,然后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看到了或大或小的问题,于是开始对孩子展开紧迫盯人的唠叨攻势。如果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管得过多,几乎成为了孩子人生的掌舵者,这将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