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的意义与启示
中国入世的意义与启示,中国入世对全球贸易、对中国、对全球其他国家而言,都是一件大事,这对中国和世界而言是双赢。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取得了瞩目成就。中国入世的意义与启示。
中国入世的意义与启示1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年。中国“入世”无论对中国对外开放进程还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历程,都具有里程碑意义。20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中国入世,实现了与世界的共赢。“入世”20年,中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面对当下贸易保护主义逆流,未来中国要在世贸组织中发挥哪些作用?一起来看。
世贸组织总部大门上的世贸标志 新华社记者 徐金泉 摄 资料图
“入世”20年来,中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中国“入世”20年首先是WTO规则的学习者和恪守者。WTO的成立与发展反映了世界各国通过规则发展贸易的愿望。WTO的前身是1948年临时生效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中国最早对待GATT的态度是“暂缓加入”。这是由于当时认为,关贸总协定是“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进行贸易扩张和争夺世界市场的工具”;关贸总协定实行最惠国待遇制度,“不便于中国对各种类型国家采取不同的国别政策”;参加关贸总协定还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且其条款相当复杂,涉及许多技术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对协定及其活动进行深入了解”。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为了“进一步发展同总协定缔约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利用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多边谈判中的地位”,才于1986年正式提出恢复“缔约方地位”的申请,开始了漫长的“复关”和“入世”谈判。
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入世承诺履行到位,一直是WTO规则的恪守者。中国入世承诺三年放开外贸经营权,2004年7月新外贸法实施,提前半年兑现。中国承诺入世三年内让外资可以占证券公司三分之一的股份,只用一年就兑现了,相比承诺提前了两年。2014年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贸易政策合规工作的通知》,要求任何贸易政策的制定都要进行合规性评估(这里主要指的是WTO合规评估)。这些都表明中国是WTO规则的恪守者。
世界贸易组织有两套保证成员贸易政策合规的机制,一是贸易政策评审机制,二是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贸易政策评审机制方面,中国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接受贸易政策评审,所有历史上的评审文件都能在WTO网站上查询到。整体而言,评审文件中对中国贸易政策的评价比较实事求是,既表示了肯定,也提出了不足。对WTO规则的理解因人而异,没有任何一个WTO成员的履约表现是完美无缺的。但在中国入世10周年时,时任WTO总干事拉米曾公开表示,中国入世后履行了相关承诺和WTO规则,其表现是A+。拉米基于WTO对中国贸易政策的评审报告所作出的客观评价,无疑代表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官方态度。
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方面,由于WTO成员众多,因此合规问题比较复杂。如果一个成员违反了WTO规则,很难不被其它成员告到世界贸易组织的上诉机构,因此,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的历史记录是判断其成员是否合规的最可靠证据。事实上,以中国的贸易规模,20年来仅被告了44次,表现甚至优于美国和欧盟。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中国入世20年来基本上履行了入世承诺,恪守了WTO规则。
加入WTO初期,中国从上到下抓紧时间学习和适应WTO规则,掀起学习 WTO规则的高潮。在基本掌握WTO规则之后,开始尝试应用WTO规则,特别是WTO的贸易争端机制,解决与其他成员的贸易纠纷,维护自己的正当贸易权益。
入世20年来,中国通过深度参与国际分工,经济得以高速发展,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迅速增大。2000年,中国的GDP只占到世界GDP的3.6%,而到2019年这一比例则达到了16.4%,2020年中国更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取得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方面,中国都实现了十倍的增长,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方面,中国不但实现了数量上的提升,更有效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流入服务业特别是高附加值服务业以及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出现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趋势。
当前,现有WTO规则陷入困境,不能适应国际经济新格局
WTO在1995年正式建立以来,一直是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是多边贸易谈判的场所,为世界贸易争端提供解决机制。然而近年来,其宗旨与现实运行的结果相距甚远,“谈判职能陷入瘫痪”,几乎没有达成令人称道的成果;WTO的上诉机构也因为法官人数不足而于2019年12月陷入“停摆”的尴尬境地,部分国家只能通过“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暂时维持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转,维护着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WTO目前面临的困境与其先天不足的设计缺陷密切相关。WTO是协调多边贸易关系、解决贸易争端以及规范国际贸易竞争的制度规则。既然是制度规则,那么由其导致的利益分配格局就必须与参与制定制度规则的博弈各方的相对实力格局相匹配,任何认为其受益与“相对实力”不符的想法都会导致“变革”的诉求。
WTO规则作为上层建筑,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反映了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逐步加深的情况下,加强合作和协调的诉求,同时也是各国(或国家集团)基于实力对比,对世界贸易利益进行保护、协调与再分配的意志体现,是强弱较量的结果并最终体现强者意志,因此WTO规则制定之初主要反映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在西雅图“千年回合”贸易谈判中,美国就力图以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经济和政治模式作为国际谈判原则和框架,构造国际贸易格局,后因遭到多数成员的反对而作罢。
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它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开始要求多边贸易体制应当更加公平、更加包容、更能反映发展中国家利益。已有的WTO规则已经不能反映世界各国目前的相对实力对比,对其进行改革成为必然。而WTO协商一致的谈判决策机制导致谈判需要付出较高的交易成本,这直接造成决策效率低下,多个谈判回合都不能取得最终成果。
如何看待WTO改革?
经济全球化大大改变了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经济格局。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经济,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加之国家间实力对比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无疑会反作用到WTO改革上。
WTO改革是各成员权利和义务的再调整,其本质是规则制定的主导权之争,是霸凌和平等之争,是发展与反发展之争,在发展中国家地位及特殊和差别待遇问题上的表现尤为突出。
毋庸讳言,最初 ……此处隐藏3414个字……行音像视像产品(不包括电影);电影院继续允许外方最多占49%股权。
建筑业
----入世后将允许外资在合资企业中占多数股权,三年内将允许成立外国独资企业。
旅游业
----饭店:入世后外资可占多数股权,四年内准入不受限制,且可有外资独资。
----旅行社:入世三年内允许外资在合资企业中占多数股权,六年内允许成立外国独资企业,并取消地域限制和对成立分支机构的限制。
教育
----外资占多数股权的合资学校可以提供小学、初中、高中、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
中国入世的意义与启示3二十年前的中国,面对的是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是复杂的国际利益关系,是各行业的权益保护战。而今的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比重约17.4%。
中国和世界的共赢,要从一场长达15年的伟大的谈判讲起……
一、重回世贸从何说起
1948年4月21日,当时的国民政权签署了关贸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并于次年成为关贸总协定23个创始缔约国之一。
新中国成立的五个月后,在未获得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授权的情况下,台湾当局擅自通知联合国秘书长,退出关贸总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就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
GATT与WTO
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党组书记佟志广:一个国家的政府是有继承的,当时旧中国政府一些东西我们愿意继承的就继承,不愿意继承我们发表声明,但是你不能说那不是中国政府的事情。当时我们旧中国政府是GATT发起国之一,这个时候我们要回去,这个事情是比较麻烦的。
二、 “木槌落下”意义重大
1971年10月25日,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之后在其他国际组织的席位也很快恢复,然而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席位仍然空缺。当时的关贸总协定缔约国之间的贸易,占了全球贸易额的90%以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喆:因为加入到这个平台当中,咱们实际上就可以把国内国际的资源相对接相融合,把自己的产品走到国外去,把国外的技术、人才,包括产品服务等等都引入到国内来,所以应该说从经济上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入世槌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三、 “入世”的起点其实很朴实
1986年7月10日,作为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大使的钱嘉东,把一份薄薄的申请书交给了关贸总协定。他后来也被称为“中国复关的敲门人”。
钱嘉东:推门进去,王建宾当时从他的包包里头把文件拿出来交给我了。我们谈过的那些事,我们的文件准备好了,现在请转交给总干事。
浓缩成340个英文单词的照会被递交,中国复关程序正式启动。这一天是中国15年“入世”历程的起点!
四、 来自最大的对手的压力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始终是以美国作为主要的谈判对手进行的。美国在世界贸易组织当中很强大,所以不解决美国的问题很难解决整个谈判的问题。
1991年6月11日,美国贸易代表团抵京,由此拉开了历时5年的三次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的帷幕,美国的要价摆上了桌面,双方分歧非常大,几轮下来,谈判毫无进展。
1991年8月21日,美国宣布了一项有史以来最长的贸易报复清单,几乎囊括了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各种产品,同时发起对中国法律政策等方面的调查。
在谈判桌上,龙永图针锋相对,在此前的谈判中,美国对中国作出的最大程度地承诺和减让置之不理,并提出10条苛刻条件。面对美国缺乏根本的谈判诚意,中国的立场也变得强硬。
五、 汽车关税拉锯战
“入世”谈判中,仅汽车这一个行业的谈判就持续了近8年的时间。
在“入世”之前,中国对进口汽车的关税高达80%到120%,并且有配额限制,这也是当时“入世”谈判的主要焦点。
原中国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代表团副团长徐秉金:为什么汽车这么难谈呢……中国的汽车的潜在市场,给他们所有的国外大汽车厂商提供了非常大的商业机会,他们想在中国市场占一份份额。中国在这个档口又有进口管制,它要打破这个管制,来取得这个市场份额,所以这就是一个市场的博弈。
北京吉普公司投产剪彩仪式
经过多轮谈判,中国与其他谈判国最后达成协议,将汽车关税从80%降到25%左右。
但是在时间上出现了分歧。中方测算,降税的时间期限要在2008年1月1号,而美方代表坚持坚持期限为2005年1月1日。
最后中国代表提出了折中的办法,取2006年7月1日,卡到中间。
六、 “入世”的两个阶段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入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15年的谈判,总体上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1995年之前主要是针对中国一些个体制机制上的一些审议,就是哪些符合WTO基本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属于这方面内容多。但是也有一些市场准入的承诺,但不是主要的。
后半期就是1995年之后的谈判,更多地会集中在市场准入,也就是说你市场开放,什么汽车,电信,开放问题。
七、 “世界上最伟大的谈判”
1999年11月15日下午4点,在经历六天六夜的谈判后,中美两国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市场准入协议。
中国入世谈判代表石广生还记得签字时的一件趣事:“我一进去的时候,就问当时我的秘书,我说巴尔舍夫斯基,斯伯林部长怎么没来啊?记者都在,我也到了,他们怎么没来啊?后来我秘书说他俩在女厕所呢,我说一男一女在女厕所干什么?”
“后来他俩告诉我,他说我们在女厕所是直接给克林顿总统打电话:报告总统先生,世界上最伟大的谈判结束了!”
至此,中国“入世”之路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也为谈判最终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落槌后,石广生激动地鼓掌
八、 加入全球“朋友圈”
企业家张大明:2011年《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叫《美国人应该真正怕中国什么》,他们很敏感地发现了中国的创业的年轻人,他们眼里冒出的那种执着的目光,当资本和科技相结合,那就是一个“原子弹爆发”。
2020年8月,胡润研究院发布首份《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对全球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科技初创企业进行排名:在全球586家独角兽企业中,中国有227家独角兽上榜,而在全球十大“独角兽”中,有六个来自于中国。
入世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比重从2001年的4%增至2020年的约17.4%。坚持开放,我们已经加入全球“朋友圈”。
文档为doc格式